1/25/2009

「我的志願」落伍了

問:「30而立」,很多30世代卻對自己想追尋的志向很迷惘,該怎麼做?

迷惘,不是來自「我不知道,我要做什麼」;迷惘來自「我不知道,我自己不想做什麼」。因為,什麼都想做,什麼都覺得可以做,結果什麼都做不成。

每個人,從小到大一定被學校要求寫過「我的志願」,我想現代的老師不應該再以「我的志願」為題,學生的作文題目,應該改為「我不想做什麼」。現代社會的發展,讓同一個人可以擁有多項志願、多重身分;許多夢想可以同時進行,「立志」反而變得不切實際。

五○至六○年代的時空背景不同,年輕人如果沒有立志向前,就會無路可走。因此,我當年大學聯考,「興趣」成為我的「志願」,我在志願卡上,只填了「東海大學建築系」。選擇「建築系」,幾乎已經選定了未來投入的行業,這是青年時期的我,必須面臨的選擇。

但現在不同,年輕朋友有太多的機會可以選擇,可以勇敢地嘗試,不用太擔心有沒有明確志向。以往經濟仍未起飛,社會結構也相對單純時,方向感顯得格外重要;現代經濟發達,社會結構也相對複雜,沒有方向感的漫遊(或遊牧)也成為一種生存的方法。

然而,年輕朋友可以不要立志,但一定要能明確的說出,「我不要做什麼」或「我不該做什麼」,才不會在人生的交叉口上來回踱足迷惘(這不是遊牧,是徘徊),徘徊浪費生命。

問:請問年輕人如何在社會期待下做自己?

我想告訴年輕朋友,如果你真的有夢,就一定要勇於追夢,實踐才能讓夢實現。因為,內心深處的夢想,會隨著年齡「移動」而變得「模糊」;例如我40歲時,曾夢想開一家書店,當時沒做,轉而投入媒體,然而現在「書店」變得模糊,已無當年的熱情。

心中有夢,當然要積極追逐實踐,萬一,沒有夢想呢?那你得先列出:「我不做什麼」以及「我不該做什麼」,而這兩條線,是靠山,也是限制;讓你不會因為不斷後退而跌倒的底線。

例如,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快樂,千萬別先思考「我的工作不快樂,現在,我該換什麼行業」,正確的思考有兩種:

(一)正面法:自問「我要做什麼才會快樂?」或「這輩子做過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?那種快樂的事,會是我該投入的行業嗎?」。能這樣誠實的自問自答,如同水就低處,鐵就磁力;人當然也會被快樂的事物吸引;因此,若找不到令自己快樂的泉源,就容易深陷泥沼或迷失徘徊。

(二)反面法:自問「我一定不想做什麼?」以及「我一定不可以做什麼?」這種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的「靠背」,你把靠背拿掉就容易跌倒,所以身體緊貼靠背,讓身體和心靈有強而有力的依賴,了解自己不做什麼或不想做什麼,做決定才不會擔心害怕。

因此,工作不快樂時,要能這樣與自己深度會談,才能離開盲點(茫點)。


問:立了志,萬一失敗怎麼辦?

媒體不斷渲染「成功」的光輝,往往忘了強調,「失敗」其實很正常,成功是大量失敗的積累!

當我們追逐夢想,永遠要記得,成功和失敗的機率不是各50%,失敗的機率高達80%,成功的機率只有20%。就像棒球比賽,安打率三成,就已是高手。

陳金鋒在比賽時,努力瞄準每個球,心想:「我一定要擊中它!」他那麼想要擊中,打擊率都只有三成一七。把工作做好,比瞄準棒球複雜的多;因此,當球朝自己飛過來,不要怕落空而心虛,一定要揮棒,但揮棒時也要理解,有70%會落空!如此一來,失敗了就不會感到難過、驚嚇、不滿或心靈受傷。

前陣子,我和朋友的孩子聊天,他提到父親的成功帶給他很大的壓力,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成功,很想回到小學時的無憂無慮。我告訴他︰「父親的安打率,也許只有一成五;只是他不斷揮棒,全壘打是累積很多揮棒落空的結果,所以如果你揮棒落空,正常!」

然而,縱使我們都知道自己可能會失敗,但我們仍需反覆地練習;練習是為了讓能力更進步,而非為了成功。當能力進步到一新個階段,就能水到渠成,這不是你僥倖成功,而是因為你的能力已經足夠爬上那座山峰。

(口述│姚仁祿 整理│瞿欣怡‧林雅琪) 原载自,姚仁禄《30杂志》

...当我们追求梦想时,纵使有8成的机率是失败,
然而,我们会在累积的失败中更熟练的走向成功...

在鼠年岁末的最后一天,希望常常来这到访的朋友们,
不管明天的牛年经济会是如何不景气,
现在该是好好静下来做个总结,
为接下来计划,重新定位,再出发!

“过着平凡的日子就是不平凡!”

踏实地过好每一天,您定能达到您所要的。

牛年快乐!

没有评论: